从21世纪初开始,智利已成为南美洲最成功的经济体之一,智利没有严重的贫富差距,中产阶级所占的比重很大,近两千万人口中百分之七十都是中产阶级,贫困人口则低于百分之十五。智利为什么富裕?
最狭长的国家智利位于南美洲西部,这个国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地形狭长,与它相比,日本这种长条形的国家是小巫见大巫。智利面积近76万平方公里,南北长公里,可东西最宽处仅62公里,最窄处97公里。它的北部是秘鲁和玻利维亚,东部与阿根廷接壤,西部则是太平洋。
除此之外,智利还控制着大洋洲的胡安费尔南德斯岛、萨拉斯与戈麦斯岛、德文图拉达斯岛和复活节岛等太平洋岛屿。它还声称本国包括着万平方公里的南极领土。该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是圣地亚哥,城市化水平较高。
地质角度来看,智利北部三分之二土地都处于纳斯卡板块上,这是南美的重要板块之一,它每年向东移动10厘米,挤压着南美洲大陆板块的下方。这个挤压过程的结果是秘鲁智利海沟的形成,该海沟最深处能达到米,智利紧邻这个海沟,就像是在悬崖边缘。
造成秘鲁智利海沟的大地位移使智利极易发生地震,20世纪,智利发生过28次大地震,还有无数次小型地震,其中最强的一次地震发生在年,震级达到了里氏9.5级,使得智利部分海岸升高或降低了两米之多。可以说,智利是一个地质不稳定的国家。
智利为什么富裕?智利的地势大部分是山地,主要是安第斯山脉,同时它也是一个极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,火山喷发、剧烈地震和周期性海啸都困扰着这个国家。无论从地理条件还是地质条件来说,智利都不具有发展的绝对优势,可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成为了拉美国家中的佼佼者。
首先,智利的中部地区是该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,同时沿海平原广阔,海岸线又长,因此可以在太平洋沿岸建立城市和港口。山地问题看似严峻,安第斯山脉保持在米以上的高度,但好在高度下降缓慢,山脉并不陡峭。
另外,频繁的地质活动使得沉积物积累,中部地区的洼地因此成为了一个肥沃的山谷,允许农业发展和人类居住。中部地区有多种作物,其中水果和蔬菜都是出口产品,不过智利的农业部门也存在着诸多问题,比如过时的土地使用权模式、管理不善和不适当的价格政策等等。
其次,矿业历来是智利经济的支柱,一直是对外贸易和国内工业发展的催化剂。金属占矿业出口的比例最高,尤其是铜,铜矿主要位于智利北部和智利中北部的安第斯山脉附近,可以说该国的发达矿业得益于山脉的存在。
非金属矿产中,硫磺、石膏、锂和石灰石等开采量中等,硝酸盐矿床则出现在北部内陆沙漠,这要得益于狭长地形带来的地貌多样性优势,既有山脉也有沙漠,自然有更多矿产资源的存在。不过硝酸盐的经济价值在19世纪非常重要,现在已经下降。
最后,总长约一万公里的海岸线决定了智利渔业的发达,自年秘鲁渔业崩溃后,智利成为南美洲渔业的支柱,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渔业国家之一。沙丁鱼、竹荚鱼、鲭鱼、无须鳕和凤尾鱼构成了大部分捕获物,另外还有副产品鱼粉和鱼油,销往欧洲和美国。
智利的冰川很多人对南美洲的印象是温暖与干燥,但是对于智利来说,狭长地带代表着它气候的多样性,智利的纬度跨度如此之大,包括着一个相当大的地理范围,因此该国的气候条件很难一概而论。
智利的最南端距离南极洲已经很近,所以智利有着规模很大的冰川。智利的冰川覆盖了该国陆地面积的将近百分之三,大约有2万多平方公里,对其景观和供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。
从表面上看,南美洲百分之八十的冰川都位于智利,智利最大的冰川在巴塔哥尼亚冰原,从南纬47度向南,一些冰川甚至到达了海平面。冰川主要分布在智利南部,但在该国中部地区,甚至圣地亚哥等温暖地区也存在冰川。
冰川对于智利来说有着重要意义,冰川有助于调节当地和区域气候,同时也构成了水文循环的关键环节,最重要的是,它们是河流水流系统的淡水库和调节器。不过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,智利的冰川面临着融化的巨大风险。